1. 專業簡介
本專業創辦于于1978年,至今已向社會輸送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近萬名,目前本專業在校學生總數600餘名。在4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作為學校和學院的優勢專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辦學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自2000年首屆本科招生以來,本專業已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并獲評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江蘇省産教融合型專業和江蘇省特色專業等榮譽。本專業依托的智能制造産業學院獲批國家級現代産業學院,機械工程學科獲批“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
1.1專業培養目标
本專業旨在培養适應國家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具備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寬厚的機械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通曉機械設計制造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與應用研究方法,具有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機械工業,特别是機械制造領域從事産品設計與制造、測試與控制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後5年左右,能夠勝任解決機械領域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的工作崗位,成為所在單位部門的工程技術或管理骨幹。
1.2專業主要課程
機械制圖、工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數控加工工藝學、機械制造裝備設計、電工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有限元法與軟件應用。
1.3專業主要實踐環節
機械制圖綜合訓練、金工實習、機電産品CAD\CAE\CAM綜合訓練、數控編程及加工實習、生産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1.4學生畢業能力
具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在生産一線從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産品的設計制造、控制開發、應用研究和生産管理等工作。具體包括:
1. 掌握數學、自然科學、機械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并能将其用于解決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
2. 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别、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 能夠設計針對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機電系統、零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 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 能夠針對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機械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 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7. 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1.5 學生畢業從事工作及深造途徑
本專業前景廣闊、就業形勢好,近三年在制造業相關領域對口就業率年均90%以上,在行業龍頭或隐形冠軍企業就業率超40%,在長三角就業率超95%,在常州就業率超35%。畢業生就業主要在機械、汽車、航空航天、新能源、能源與化工、電子、材料、冶金等行業領域,擔任機械技術人員、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等,從事機械領域内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
本專業的學生如果想繼續學業,可以選擇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方向攻讀研究生。
2. 專業情況
2.1 師資隊伍
本專業隸屬于航空與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飛行學院機械工程系,目前共有專業教師3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12人,專業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20人。師資隊伍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曆結構合理,專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能力較強。教師隊伍中有多人獲得省市政府人才工程稱号,有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劃資助對象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骨幹教師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骨幹教師4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3人,另有1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雙師型”教師占比已達85%。
2.2 實驗實踐條件
本專業擁有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液壓傳動、幾何精度測量、機電傳動控制、測試與控制等多個專業實驗室,單價5萬元以上的教學儀器設備約80套。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4000餘萬元。同時與常州天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産教融合實踐基地,學生還可在工程訓練中心和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得到相關工種和崗位的技能訓練和鍛煉。此外,專業還共享了江蘇省高校特種加工重點實驗室資源。
本專業與新譽集團、今創集團、星宇車燈等53家行業龍頭企業或隐形冠軍聯合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與常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光洋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長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35家企業建立了“五合一”校企合作基地,為幫助學生拓展工程實際視野、實現産教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3 教學科研成果
近三年,本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模式、精品課程建設、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發表教研論文10餘篇,獲批國家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8項,省級教學改革項目5項;獲批人才建設項目7項;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2項;獲批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
依托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智能制造産業學院(首批國家現代産業學院)、科技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先進成型與智能制造”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江蘇省高校特種加工重點實驗室等的建設與發展,專業教師積極開展學術研究,承擔市廳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8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3項,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1項。